宝鸡历史 | 销声匿迹的宝鸡城墙与城门

大秦网 353 0

宝鸡历史 | 销声匿迹的宝鸡城墙与城门 第1张

民国时期的宝鸡城

宝鸡城东起今红旗路北口,西至今西关十字宝商家美佳超市附近,南起今南门口南关路立交桥下面,北至北坡“风匣嘴”宝鸡历史。那么宝鸡老城的城门在哪里?

东门:“迎恩”门

东城门位于今红旗路北口曙光照相馆附近宝鸡历史。当时的宝鸡县城(今宝鸡市中山西路)呈一个完整的“凸”字形状。“凸”头枕北坡向南倾斜,两边土城墙顺着坡势转折后向东西延伸,此为北城墙,是封闭式的,没有城门。老宝鸡县志载:“县城周二里七分,门三:东曰‘迎恩’,西曰‘来远’,南曰‘解阜’。”东、西、南段均为带城垛的砖墙。并且西门和南门外都有护城河环绕。

老宝鸡县志载:留谷城“前渭水,后陵原,左金陵,右玉涧,面波千顷,目秀万峰宝鸡历史。”

宝鸡历史 | 销声匿迹的宝鸡城墙与城门 第2张

宝鸡县城建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50余年历史宝鸡历史。北周天和元年( 566年),在今宝鸡市区中山西路一带,建起了一座“留谷城”。起初,这座城池只是用于军事防卫的目的;到了隋代末年,陈仓县治迁入此城,从此,军事和行政功能合一;又过了 143年,即 757年,陈仓县以“神鸡鸣瑞”的传说改名宝鸡县,此后一直沿用下来。“三个城门的命名是在明朝万历三年( 1575年),那时宝鸡还是个很小的县城,城区面积约 1平方公里左右。

宝鸡历史 | 销声匿迹的宝鸡城墙与城门 第3张

老县志记载:城周二里七分,有 1128个垛口、 5个敌楼,城内设 18个下水道宝鸡历史。城内除县署、县丞署、典史署等行政统治机构外,还有文庙、儒学、义学、书院等教育机构,坛庙、寺观、牌坊等宗教、礼教场所,以及驿站、总铺等交通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城防的防卫设施,救济贫弱的养济院、留养局、漏泽园等”。从不同时代的志书所述及其附图来看,城内的建筑、机构及其布局各不相同,但大体上都包括了上述几类机构和场所。

据民国版宝鸡县志记载,1941年,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凤翔迁入宝鸡,从此关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都转移到了宝鸡,明清凤翔府时代成为历史宝鸡历史。同时,对于宝鸡县城的改造主要是将城区向东、向南扩展,城区要拓展新路,修建新建筑,添加市政基础设施。1942年,宝鸡县县长王奉瑞下令拆除了县城的东城门,东段的城墙也随之拆除。

西门:“来远”门

西门位于今西关十字宝商家美佳超市附近宝鸡历史。老城内有一条东城门直通西城门的通衢大街,大街两旁分布有财神庙、党宅、关帝庙、火神庙、县衙、城隍庙、金台书院、文庙等机构。这条通衢大街应该是中山路的前身,路的最西头就是西门“来远”门。意为充实空旷的土地,招来远方的人。

宝鸡历史 | 销声匿迹的宝鸡城墙与城门 第4张

据介绍说,西门比东门地势高些,枣红色的两扇大木门,碗口大的大泡钉子在门上钉着宝鸡历史。没有门房,也没见关过城门;城门外是瓮城,出了瓮城是条护城河,但河里的水不多,人们进出城是通过吊桥。

南门:“解阜”门

南门位于南门口南关路立交桥下面、九冶家属楼之间宝鸡历史。除了东西向的通衢大街外,还有一条通往南城门的大路,刚好与东西大街交叉形成“ T”字形结构。这条南北向很短的路即现在的南关路前身。

“解阜”二字意为做官者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百姓收入,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宝鸡历史

宝鸡历史 | 销声匿迹的宝鸡城墙与城门 第5张

今宝鸡南关路

南门口,之前叫水巷口,也叫南关坡子宝鸡历史。南门是个双城门,中间大门两边小门,城门洞壁是用砖箍过的,也带瓮城。城门位置就在南关路立交桥下面。大约在1956年或1957年,南门随着城市南扩也拆掉了。

北城墙在李家窑村下面、位于“风匣嘴”( “风匣城”)一带宝鸡历史。由于建在山坡上,所以保存的时间比东、西、南城墙要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水利时,北城墙也陆续被拆除了。现在沿红旗路中轴线北坡公园大踏步上去,有个叫“风匣嘴”的地方,还残存着长 150米、高 4.5米、基宽 3米的东西向夯筑城墙两处,它是宝鸡县故城的见证。

宝鸡历史 | 销声匿迹的宝鸡城墙与城门 第6张

清末民初宝鸡城建示意图

民国时期老宝鸡县志载,自明景泰二年(1451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近450年间,曾有13任宝鸡县令主持了对宝鸡城的重修宝鸡历史。其中重大的修整有: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宝鸡县城;明万历三年(1575年),创东西月城二重并于三座城门上镌石题字;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新增瓮城、楼台,又增高城堞,并建南门外水城,疏浚玉涧之水绕城东,注于金陵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修谯楼于县治前;清雍正元年(1723年)悬钟于东门;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魁星楼于城东南隅;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东、西、南三座门各建转角楼一座,加固城周围垛墙,修建炮台八座、更房四处、马道三条,各门城洞二重;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添筑炮楼,添修女墙并疏浚城壕。

宝鸡历史 | 销声匿迹的宝鸡城墙与城门 第7张

民国时期宝鸡三镇分布图

1937年3月,陇海铁路通车至宝鸡宝鸡历史。除今中山西路一带原有的“城关镇”外,宝鸡城区向东逐步延伸到金陵店(老地名,估计是金陵河附近)、十里铺一带,形成“新市镇”;向南延伸到渭河北岸、姜城堡一带,形成“河滩镇”,1947年更名“渭滨镇”。到抗战结束后的1945年底,宝鸡城区面积已达6.7平方公里,人口9.8万,与1937年前的宝鸡县城不可同日而语,基本奠定了现在宝鸡城区的规模,现在的宝鸡市区就是在原有城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扩张而形成的。

——2018年4月16日整理于书香斋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容琳,笔名肖斌宝鸡历史。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退休干部。酷爱文学。现为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散文200多篇,发表古体诗词500余首。)

来源:仙台国学天地公众号

标签: 宝鸡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