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大秦网 632 0

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定都咸阳以后逐步开展城市建设,并建立与之对应的交通网络,至秦始皇时期又以咸阳城为中心修筑直道、驰道,使秦咸阳地区的交通网络体系趋于完善,有力的巩固了秦国的统治咸阳历史。但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秦咸阳城残破不堪。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1张

秦咸阳复原图

西汉初以栎阳为都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定都洛阳,后听从娄敬、张良等人的意见迁都长安咸阳历史。在秦咸阳城渭河以南的离宫的基础上兴建汉长安城,最初继承、使用秦代留下的道路,自汉惠帝至王莽时期逐步建立了以汉长安城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体系。这些交通要道错综复杂且设计科学合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是一些国道、省道、县道经行之地。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2张

汉长安复原图

秦咸阳地区的交通网络秦孝公迁都咸阳以后开始以此城为核心开展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此时咸阳城主要有东、西方向两条大道咸阳历史。东出大道沿渭河北岸经过栎阳城至蒲津东过黄河,西出大道亦沿渭河北岸直达雍城。秦昭襄王时期在渭河南岸建造离宫,使得咸阳城逐步扩大,成为地跨渭河两岸的大型城。秦惠文王至庄襄王期间,咸阳城的政治中心已经逐步转移到了渭水南岸的章台宫,为适应城市发展在渭河上兴建了渭桥,即西汉时期所称的中渭桥,正所谓“渭水贯都一象天汉,横桥南渡一法牵牛”。

与此同时,秦昭襄王还在渭河南岸灞河以东兴建霸宫,又因其在秦芷阳县境内而称之为即芷阳宫,为方便往来在灞河上架设灞桥,灞桥是渭河南岸重要的桥梁,使渭河以南东出函谷关的函谷道再无阻碍,此后秦军东出函谷关与列国争霸多走此条道路咸阳历史。除此之外,在灞桥东部向东南方向可以东南出武关,秦、楚交兵的军事行动常常循这条道路展开。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3张

秦咸阳布局示意图

从秦咸阳城过渭河向南,原有山路可通达汉中盆地,到秦惠文王时期开辟金牛道沟通了四川盆地和关中的联系,又称石牛道咸阳历史。秦惠文王时期秦军途径此道进军灭亡巴蜀两国,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秦国修筑的翻越秦岭入蜀道路多采用架设栈道的形式,就是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车。

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前咸阳城周边交通道路网络基本形成,按方向来划分:向东沿渭河北、南岸有东出的蒲关道、函谷道,向东南有灞桥东端至武关的武关道,向西有沿渭河北岸直达雍城的大道,向南有金牛道可通往四川盆地,向北有通往九原郡等边郡的道路,但这条道路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专门另辟新路咸阳历史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4张

秦咸阳平面布置图

总体上看咸阳历史,秦始皇时期咸阳城地区道路变化有三个:

一是在咸阳周边修筑了多条通往周边离宫别苑的道路咸阳历史,如位于今日泾阳县的兰池宫、周至县长杨宫、临潼县汤泉宫、长安区宜春苑等,还修筑了跨过泾河、沣河的桥梁,增加了咸阳城周边交通道路的密度,但这些举措并未改变咸阳城周边的交通网络体系格局;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5张

兰池宫

二是以咸阳城为核心修筑通达天下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等咸阳历史。从文献记载和道路走向来看,在咸阳地区主要是将原有道路质量进行了优化,没有改变走向;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6张

秦驰道示意图

三是修筑直通九原郡的秦直道,秦直道由咸阳城出发向西北至秦云阳县(今淳化县)甘泉宫,然后折向北经过今延安、榆林地界进入内蒙古包头市九原郡故城,直道全部用黄土夯实,总长736公里,该道路工程量巨大咸阳历史。据《史记·蒙恬传》所载修筑时:“堑山堙谷”。主要作用是为抗击匈奴、加强边境防御。这条道路对咸阳城周边交通网络格局影响最大,直接扩展了咸阳城北出的交通优势。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7张

秦直道示意图

汉长安对秦咸阳交通的继承与发展西汉建国以后定都长安,长乐宫、未央宫皆是在秦国渭南宫殿基础上改建而来,且长安原为秦咸阳下属的一个乡,从较大地理范围来看也属于咸阳城的范畴,因此西汉基本继承沿用了秦代创建的咸阳地区交通网络体系,如东出大道仍为蒲关道、函谷道和武关道、北出大道为直到,西出大道通往雍城、南出大道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通往南郑(今汉中),后经金牛道入蜀咸阳历史。但是从小地理环境来看长安与咸阳一个是在渭河南部,一个是在渭河北部,二者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差异,故此秦代遗留的交通道路并不能完全满足汉长安城的发展,也修筑了一些新的道路、有一定的创新。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8张

秦咸阳与汉长安位置关系

首先是北出大道受到渭河的影响,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针对这一自然障碍咸阳历史。在汉高祖至汉武帝时期修建了著名的“渭河三桥”来沟通南北交流、缓解交通压力,东渭桥在今西安未央区草滩王家堡,因正对汉景帝阳陵再结合文献可知其修建最初是为了方便修筑汉阳陵工程的施工,中渭桥仍沿用秦代横桥位置未变,西渭桥在今咸阳市秦都区钓鱼台乡资村,东与汉长安城便门相对故此又称便门桥,往西可通汉武帝茂陵,是为修筑茂陵及方便茂陵邑人员往来而修筑;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9张

西安长安平面示意图

其次是随着西汉陵邑制度的发展咸阳历史。在渭河北岸咸阳原上相继兴建了五座陵邑,迁徙了大量人口,使陵邑成为汉长安城北部的卫星城,起到拱卫长安的目的,因此西汉时期在渭河北岸除沿用秦代遗留的东、西出大道外,还在咸阳原上新修多条道路以沟通各个陵邑和长安城之间的联系,西汉渭北道路体系网络较秦代更为完善;

最后,在南出道路上将子午道整修、定为为官道咸阳历史。子午道出现在秦汉以前,汉高祖刘邦在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即是子午道。西汉后期平帝将其定为官道以后政府对这条道路加强了管理,使其逐渐成为重要的南出大道。子午道在汉长安城正南方,南出最为便捷且北对直道,这使得直道——子午道成为长安城中轴线的延伸主干道,这绝非偶然现象,足证西汉时期对秦代道路体系有所改良。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10张

子午道示意图

秦咸阳、汉长安地区交通网络体系的传承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长安城地区对秦咸阳地区交通网络体系是大体继承、稍有改良咸阳历史。其道路选择科学合理对今日西安地区的道路网络形成与发展有深刻影响。今西安市东出大道108国道和西潼高速、渭河北岸西禹高速、东南出大道西商高速基本与秦汉时期函谷道、蒲关道和武关道走向一致。西出大道西宝高速则与秦汉时期西至雍城的大道走向一致。在南、北方向上的道路直到近代以来仍与秦汉相仿,只是在建国后由于工程技术进步,广泛采用采取架桥、开挖隧道的方式才截弯取直横穿秦陵与陕北沟壑谷地,形成了正南北端出的格局。

看地图学历史:秦咸阳、汉长安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第11张

西潼高速

秦、汉时期依渭河的北、南两岸建立国度咸阳城、长安城咸阳历史。秦孝公迁都咸阳以后开始以此城为核心开展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历经惠文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时期的建设,到秦始皇时期正是建设完成。东出大道有蒲关道、函谷道和武关道,西出大道亦沿渭河北岸直达雍城,南出大道经金牛道至四川盆地,北出大道为秦直道。且秦始皇还优化了道路系统在全国建立质量高、标准统一的秦驰道。

西汉基本继承沿用了秦代创建的咸阳地区交通网络体系,但有所发展,首先是架设多座渭河桥以缓解渭南、北两岸的交通压力;其次是随着西汉陵邑制度的发展,在咸阳原上新修多条道路以沟通各个陵邑和长安城之间的联系,最后是将子午道整修、定为为官道,使得直道——子午道成为长安城中轴线的延伸主干道咸阳历史。其道路选择科学合理,今日西安地区东、西方向上的主要道路仍循秦汉时期旧道而行,南北大道也是现代建筑技术发展以后才截弯取直,脱离古道的框架。

标签: 咸阳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