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铜川王益区的历史

大秦网 586 0

翻看中国版图,陕西如同一个半跪的兵马俑,傲视着东方,铜川则如一只乖巧的熊猫斜行于陕西版图的中北部,王益区则像一个巨大英文字母V告诉你王益区绽放的辉煌铜川历史

这是一段铜川王益区的历史 第1张

王益区地处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南距省会西安93公里,北距人文初祖黄帝陵87公里,历史上的京畿地区,原铜川市政府所在地,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3000-5000年间铜川历史

1957年考古发现,在王益区黄堡镇发现仰韶文化遗址,1974年出土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其中人面植物纹彩绘葫芦瓶,为关中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所少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铜川历史。1976年在黄堡镇李家沟村西漆水东岸二阶台地上,清理出仰韶文化时期至半坡晚期文化的住屋遗址,灶炕及部分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等,1980年在王益区王益村,黄堡镇,高坪,川口,王家河,李家沟等地发现16处原始社会晚期人类聚居的村落遗址。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由此看来,王益区最晚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居民在此居住,可谓历史久远。

这是一段铜川王益区的历史 第2张

漆水河是铜川的母亲河,"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是《诗经》对漆水的描述铜川历史。漆水河源于印台区金锁乡凤凰山至宜君庙山一带,东源出1734.2米的宜君庙山东麓的庙山沟,经云梦,武家河,枣庙,雷家沟等地,名漆水河.西源即正源柳林沟,源于1671米的凤凰山东侧的崾崄,源头高约1475米,河流从柳林沟经前烈桥,何家坊,接纳贺家沟,半截沟后,流至金锁关与从哭泉南下的塔尼河汇合,始称铜官水,流入铜川印台区汇入漆水河.从这段开始就以漆水河命名,漆水河在王益区川口地段与王家河汇聚后继续向南流淌,至耀州区与沮河汇合称之为石川河,流入富平境内,最后汇进渭河。

王益区早先年间并不称为王益,而被称之为益王,相传隋唐年间有位益王在此隐居,益王为人坦诚,与相邻和睦相处,遇到灾荒年间,也能慷慨解囊,赈灾就民,后益王去世,百姓为纪念益王,重修兴元寺,村名改为"益王"村但恐朝廷降罪,故将"益王"二字颠倒,称之为王益,王益地名由此的来,也有人说,王益地名得益于元朝的一位王爷,并非隋唐,毕竟年代久远,口口相传,无处可考,但益王的传说却是相同的,王益地名究竟得益于哪位益王,已不重要,单是王益人的开阔胸怀,和平相处,就一是历史民风的代代,有此之风已经足够铜川历史

历史上的王益是铜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1958年铜川建市至2003年市政府搬迁,近五十年的铜川中心奠定了王益今日的辉煌,王益作为铜川一个区县,历史上的地名更替和铜川地名更替紧紧相随,铜川,原名"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1946年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协同本地乡绅将同官更名为铜川铜川历史。秦时期王益隶属内史,公元446年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在今铜川王益区王益乡高坪村附近设置铜官县,这是王益区作为铜官行政中心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北魏孝武帝时王益内另设黄堡县,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铜官县改名同官县,县治迁往今铜川印台区频阳山下,公元575年到1958年同官县署一直位于今铜川印台区。

1949年4月铜川解放,1958年4月5日,国务院决定:铜川改县为市,归省管辖铜川历史。铜川市人民委员会从今铜川印台区暂迁王益区七里铺,1960年元月2日迁入今铜川王益区政府所在地新建大楼开始办公。1980年5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报经国务院同意"铜川市城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管辖城关,青年路,五一路,七一路,红旗街,桃园,焦坪,王石凹,黄堡,王家河10个街道办事处。

1987年铜川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重新调整城区,郊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区下辖黄堡,王家河,王益三个乡划归城区管辖,城区所辖的焦坪,王石凹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归郊区管辖铜川历史。200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铜川市城区更名为王益区。2003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03号):铜川市人民政府驻地由王益区红旗街迁移至耀州区正阳路,王益区政府随迁至原市政府所在地旧址办公。

王益区作为曾经的铜川市政府所在地,近五十年建设发展铸就了王益区成为目前铜川最大的商业中心铜川历史

标签: 铜川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