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人!铜川这些瓷厂历史你知道吗?

大秦网 927 0

陈炉陶瓷厂

解放初期,陈炉陶瓷业居民仍保留着旧有的生产秩序铜川历史。1955年下半年,随着全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运动的深入开展,陈炉陶瓷业由个体生产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相继成立陶瓷生产合作社7个和工农社2个。陶工的瓷业资产作价入社,由集体逐年付息。

铜川人!铜川这些瓷厂历史你知道吗? 第1张

铜川历史!铜川这些瓷厂历史你知道吗?">

1956—1958年,陈炉镇瓷业生产合作社的分布及主要产品的状况是:一社为湾里,主烧黑窑、小货窑,使用沙梁坩土;二社为水泉头,主烧瓮窑,多使用沙梁坩土;三社为南头,主烧碗窑,多使用郭家崖底坩土;四社为北头,主烧碗窑,多使用郭家崖底坩土;五社为窑院,主烧碗窑,多使用永受村坩土;六社为宋家崖,主烧碗窑、黑窑,多使用沙坡坩土;七社为嘴头,主烧碗窑,多使用沙坡坩土;两个工农社是马家科社和那坡社,各社独立核算铜川历史。产品以碗为大宗。据统计,每年总产量在1100万件以上。从1953年下半年起,陈炉陶瓷产品由省供销合作社包销。

1958年,7个瓷业社合并为陈炉耐火材料厂,系大集体性质的企业铜川历史。当时,职工所有的大部分土地无偿地调拨给附近的农业生产队。从此,陶业与农业完全分离,陶瓷生产摆脱了个体经营的束缚。当年,主要生产耐火砖、电用夹线板、瓷头等,获利较多,被陶瓷工人长期传为美谈。1959年,更名为陈炉陶瓷厂,仍属于大集体性质的企业。从此时起直至1970年,该厂日用陶瓷年产量一直徘徊在800万件左右。产品类别依旧。

1960年,该厂架通输电线路,开始使用电力带动石盘转动,制作用于成型碗坯的单刀机轮,从而结束了该镇祖祖辈辈“脚蹬轮,手拉坯”的历史铜川历史。1962年,厂试制组成立,首次利用长石、石英、高岭土等细瓷原料生产细瓷。从1962年起到1964年,该厂自制红砖,分别建成12面窑、15面窑和8面窑,把零星分散的场地集中在一起;在作坊周围建起瓷窑,在沙梁兴修泥池多处,用电力代替畜力耙制泥料。1965年,在那坡村建成专烧缸类制品的那坡车间。随后,该厂自办的鸭鸡沟煤矿、留山崖煤矿、那坡斜井相继投产,实现燃料的自给自足。

70年代,随着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双碑细瓷车间的建成投产,全厂日用陶瓷年产量平均达到1500万件左右,碗类产品中的青花彩绘大幅度增加,窑炉产值大幅度提高铜川历史。1973年,着手进行耀州青瓷的恢复试制工作。1974年,省轻工研究所李国桢等受省轻纺局的委托,进厂协助指导该项研究课题。厂所配合,历时3载,于1977年在10立方米的倒焰窑中,用还原焰烧出精美的耀州青瓷,当年通过技术鉴定,从而,使失传800余年的耀州青瓷重放异彩。在恢复试制青瓷的过程中,该厂发现并成功地利用当地的东山坩土和塔儿山釉石,为耀州青瓷和细瓷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70年代中期,该厂将以锰粉为主要着色原料的棕红釉普遍应用于各式缸罐之上。随着与省轻工业研究所、西北轻工业学院、市庄里陶瓷厂等单位技术交流的加强,孔雀蓝、艳黑、铁黄、铜绿等一批颜色釉制品相继问世,并试制成功比较名贵的结晶釉花瓶;彩烤瓷狮曾一度经过天津口岸出口,第一次走出国门。1986年60届广交会上,陈炉陶瓷独领风骚。香港《大公报》对其产品做了详细介绍,并将部分产品印于会刊封面。

双碑原细瓷车间建于1974年,共征地82亩铜川历史。当时,该厂投资300余万元,赞助购置破碎机、轮碾机、球磨机、压滤机、真空练泥机、滚压机、链式烘干机等一系列大型陶瓷生产专用设备,建起74米长煤烧隧道窑。1976年冬点火。但因受“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的“三边”方针的影响,车间设计及工艺摆布很不合理,基建质量极差,加之技术力量缺乏,新工人未经专业技术培训即上岗操作,工艺管理、设备管理混乱,该车间不仅不能生产细瓷,而且普通瓷的碗类产品还未实现正常生产,终因亏损严重而停产。1985年,陈炉陶瓷厂利用车间一角空地,开始兴建325#普通硅酸盐水泥生产线。

陈炉陶瓷厂现设10个分厂,有职工1000多名铜川历史。全厂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年产各种日用粗瓷器、仿宋青瓷及其他民间艺术陶瓷共1100万件左右,总产值350万元以上。其中一、二、三、四分厂生产日用瓷,工艺瓷分厂、出口瓷分厂制作青瓷和民间艺术瓷,原料分厂负责矿山陶土的开采和泥料加工,厂煤矿负责采掘供应煤炭。另有机修分厂和年产1万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双碑水泥厂。

铜川人!铜川这些瓷厂历史你知道吗? 第2张

铜川历史!铜川这些瓷厂历史你知道吗?">

市陶瓷厂

该厂坐落于黄堡镇河西街,前身为建新实业公司瓷器厂铜川历史。50年代,曾先后更名为中国建筑企业公司西北公司中建陶瓷厂黄堡镇分厂、地方国营陕西省铜川陶瓷厂、铜川市陶瓷厂。1951年5月以前,该厂主要生产碗碟、茶具和其他器皿。是年6月以后,转产建筑陶瓷。1953年,在新村设立制瓷车间,专门生产日用细瓷。1961年5月,该厂在今郊区王益村增设分厂,生产日用瓷。次年5月,分厂撤销。1971年1月,新村制瓷车间改建为市电瓷厂。

省新川建筑材料联合厂陶瓷耐火材料分厂

1960年至1964年期间,陕西省新川建筑材料联合厂(今省新川水泥厂)下设陶瓷耐火材料分厂铜川历史。时有职工130名左右。1962年7月,开始生产日用陶瓷及艺术陶瓷。所用原料购自铜川立地坡及外地。手工制坯和利用石膏模具注浆成型。坯品上釉彩绘后置直焰窑或倒焰窑内焙烧。主要生产品种有缸、坛、盆、盒、碗、瓶、壶等73个品种,造型美观,朴素大方。其中蹲狮、花瓶、寿星壶、笔筒、枕头等艺术陶瓷作为馈赠礼品,名噪一时。1963年11月,分厂撤销,陶瓷生产设施俱废。

市庄里陶瓷厂

位于富平县庄里镇火车站附近铜川历史。最初,该厂选建于黄堡,1959年,迁至现址。原属陕西省轻工局直属企业,1966年,下放市手工业管理局。1962年,该厂初步形成生产能力时,正值国家暂时经济困难时期,只得压缩基建规模,精减下放职工,陶瓷产量下跌。直到1965年,企业管理才开始走上正轨。1977年,产量为700万件,达到设计能力。

该厂现有职工990多名;占地面积13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832平方米,年产普瓷碗、盘及其他细瓷、艺术瓷800多万件,产值400万元以上铜川历史。1984年,为搞活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先后筹建高压瓷分厂、水泥分厂、琉璃瓦分厂、机砖分厂和日用瓷分厂。1989年,琉璃、机砖两个分厂撤销。全厂共有固定资产1097万元,其中日用瓷部分为644万元,电瓷生产线382万元,水泥生产线71万元。

该厂主要生产工序均实现机械化作业铜川历史。破碎机、球磨机、压虑机、滚压成型机、链式干燥机等大型机械的使用和隧道窑烧成、彩烤,把职工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庄里陶瓷厂的碗盘等大宗产品十分畅销铜川历史。除供应陕西城乡外。还远销新疆、甘肃、青海、河南、浙江、四川等10多个省市,受到普遍欢迎。外贸出口也有较大发展。70年代中期,陕猫1号、2号及小花瓶通过天津口岸销往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批量较小。1987年,与美国商人签订了水仙花盆、套花盆合同,供货3万套。10多年来,庄里陶瓷厂的各种颜色釉产品在省内独占鳌头,其开发的26头铜车马三秦餐具、三秦名胜系列挂盘、西京茶具、象牙黄酒具、犀牛樽等产品均为陕西省优质旅游产品。产品品种正在从普瓷向细瓷过渡,销售市场正在从国内向国际转移。

市陶缸厂

1968年,省革命委员会批示筹建铜川大缸厂铜川历史。1969年,邀请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省建筑设计院、省轻化工业厅设计院来铜考察设计。1972年,市革委会成立筹建处(隶属轻工局革委会领导),并将原军区陶瓷厂征地35亩拨给大缸厂。1972年后半年,征用黄堡公社五星大队土地78亩。1976年建成。建筑面积17200平方米,购置大型专用、通用设备112台,实际安装88台,建成100吨圆型倒焰窑1座、50吨方型倒焰窑1座及117米煤烧隧道窑1座。期间,国家投资434万元,实际完成377.85万元。职工人数达328名。1976年试产,1977、1978年两年正式生产,共产缸品34.71万件。截至1979年,亏损累计达100多万元。是年,因产品滞销亏损严重而停产。后改建为纺织厂。

铜川矿务局艺术陶瓷厂

筹建于1988年4月,厂址在王家河铜川历史。当时,矿务局工程处派人到陈炉陶瓷厂学习培训数月,并聘请了部分退休技工,新建窑炉1座,当年试产成功并投入生产。现有职工50多名。产品品种有仿宋青瓷、黑釉剔花瓷等,质量尚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

耀县耀州陶瓷厂

1988年在董家河村动工修建,拟使用现代化设备,配以隧道窑烧成,生产高档细瓷及部分青瓷器铜川历史。今设备安装已大体就绪,进入试生产阶段。

来源:大元号、居家小布丁

标签: 铜川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