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化五千年|历史渭南水利建设的发展

大秦网 727 0

据《简明中外历史辞典》载:奏王赢政十年(前237),修郑国渠,灌下邽以北地区,盐硷地变为良田,亩产皆达一钟渭南历史。汉元朔三年(前126)修成漕渠,经渭南县老城北,灌今城关地区农田。《水经注》载:太始二年(前95),白渠修成,从康桥北引泾东流,灌溉莲勺城南和金氏陂一带(今故市、下吉、蔺店)田地,人民颇受实惠。唐武德二年(619)复引白渠水灌金氏陂田。七年(624)本县修成杜化水渠。唐代后期,因战乱,水利工程破坏殆尽。清焦联甲《新续渭南县志》载:明时,县东关北崖下有稻田数百亩,利用崖下10余处泉并打井灌田;在湭河西风门到槐衙筑堰作渠灌田千余亩,因地震而废。明万历九年(1581)知县张栋在赤水河岸修筑土堤(高7尺,厚10尺),堤下穿眼,引水灌田。清代,县南之湭河、武渠沟、稠水河、羊谷、县东赤水河、东阳、侯马、县西零水河、庄沟、杜化两岸,均有部分引水灌溉渠道。民国时期,水利事业很少发展。据陕西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十九年(1930),本县公有水利工程有三岔河川渠,从东湾村至紫阳村长15华里,引零河水灌田460亩;湭河水渠,从宋村至东崖村长30华里,引湭河水灌田1,900亩;陈尹渠,从姚村南至堰头村长5华里。引赤水河水灌田700亩;利民渠,从康家沟至张村,引东阳水灌田700亩。同时,有水井2,170眼艮,每井平均深度20尺,灌田9,341亩;三十六至三十七年(1947~1948),虽利用美援拨款(法币)532,500元,修建湭惠渠,从南园村引水,但水闸未成,土渠仅挖数里就停工了。到解放前夕,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仅有湭河川小型渠道百余条,灌田2,500亩:赤水河引水渠1条,灌田400亩,白杨张义村,从零河引水渠1条,灌田600亩;康家沟、马家沟引水渠2条(东、西阳谷渠)灌田300余亩。加上沿渭河有水井七、八百眼,灌田近万亩。渠、井共灌田13,700余亩。

渭南文化五千年|历史渭南水利建设的发展 第1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渭南历史。至1983年,国家总投资约9,000万元,每亩平均投资82元,建成水库18处,陂塘95处,抽水站338处,修灌溉干、支、斗渠680条,全长849公里,打井8.078眼,总工程量约1.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发展到88.9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0.7%。

标签: 渭南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