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历史||段李簸箕的故事

大秦网 624 0

段李人做簸箕,其历史,也无从考证渭南历史。由于作工精细,质量好,一直是这里百分之七十人的拿手独特工艺。

过去生产簸箕,原料全从山上采割渭南历史。条子为柳条,黄柳条,圆圈,板圈为扎子木;沿边板为柳木。采料时间,分为冬春两季。冬季采的叫红条,菜期长达两三个月。条子割下后,因皮难剥,只用刀刮去表皮。春季采的叫白条,时在清明谷雨时期,约半个月左右,这时树液已流通,皮利好剥,故条子白嫩光滑,编的簸箕多为上等货。1954年建社后,村编织组成立。料由社员供给,上山采割一天,记10个工分,补粮一斤。公社化后,因供销社对村实行加工订货,原料全由供销社供应。责任制后,由于原料紧缺,社员多利用荒坡废地实行自种解决。全村共种条柳十二三亩,年产柳条,七,八千斤,基本达到了自给。

渭南历史||段李簸箕的故事 第1张

簸箕的制作,除用一般刀具外,必须有地下室(目的是为保温保湿),称为地窖子其大小视操作人数多少而定渭南历史。小的可坐二三人,大的可以坐七八人。编时,操作者坐在窖子中间,将干燥后又泡湿的条子操起,用细麻绳从中编织,边编造型,规格达到后,在沿口扎好沿板,周围毛茬处,用板圈和园圈夹裹,再用破好的藤条缠紧扎实,即成。

渭南历史||段李簸箕的故事 第2张

编织时间,主要在冬季和春季渭南历史。合作化时期,集体生产时,为按件计工,即大簸箕计10分,小簸箕计3分。公社化时,实行承包制,即社员在家编簸箕一天,向生产队交0.8元到1元,计10分。产品规格,用料,大簸箕沿口宽3.2尺,需料3.5公斤;二号簸箕,沿口宽2尺,需料2斤;三号簸箕,沿口宽1.6尺,需料1斤。

产品的销售,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全交供销社包销渭南历史。现在一为贩子上门采购,一为社员上市出售。其范围,除了附近的集镇外,还销往到了蓝田,临潼,长安,兴平以及邻陕的山西,河南等地。

标签: 渭南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