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大秦网 890 0

八百里秦川,北起北山,南止秦岭,西起宝鸡峡,东抵潼关,呈一开口向东的喇叭形渭南历史。受地形影响,渭河自西向东从中部穿过,向东逐渐展开,地势逐渐降低。在关中人的地域观念里,关中以西安、咸阳为界,西边的宝鸡就是西府,东部的渭南、铜川就是东府。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1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关中的山川形势奠定了政区分异的地理基础渭南历史。秦人建都雍城(今宝鸡凤翔县南),先迁栎阳,再迁咸阳,"置内史以领关中"。秦亡汉兴,建都长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置关中为、、,因属京畿重地,故又称"三辅"。其中,与分治长安以东渭水南北各地,右扶风管辖长安以西渭水中上游地区,关中西府与东府并置的政区格局初具雏形。自西汉置三辅后,直到明清时期,期间关中政区虽也有置废分合,但在总体上以西安为中心,东、西府分区而治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2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西府在隋唐时期为扶风郡渭南历史。唐至德二年(757),改设风翔府,号西京,府治所在今凤翔县。宋属秦凤路,元初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明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代仍沿旧制为凤翔府,下辖凤翔、岐山、扶风、郿县、麟游、汧阳、宝鸡等七县及陇州一州。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3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东府在黄初元年(220)改为渭南历史。自南北朝以后,便逐渐被取代。到了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为。降华州为散州,原辖县并入同州府。至此,共管辖八县一州一厅,即大荔、朝邑、合阳、麟游、蒲城、韩城、白水、华阴八县及华州、潼关厅。

可以说,一直到清代,关中地区数千年来行政区划的稳定性,使得西府与东府逐渐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性渭南历史。因此,西府与东府不仅是地理概念,更富含历史文化的韵味。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4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最直接的证据来自方言渭南历史。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在古代被称作雅言,其语调圆润清丽,美妙悦耳,成为风尚。伴随历史的变迁,关中方言因地理环境之别、政区设置之异,逐渐演变成西府方言与东府方言两大分区,在发音方式上确有明显的不同。

东府方言发音讲究字正腔圆,讲究说话的气势渭南历史。通常语气较硬,较"愣"。但发音更接近普通话,基本上把普通话调一变就是长安话,外地人比较好懂。尤其是吵架吼起来,非常有气势,带有秦人霸气好爽的愣娃味道。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5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西府方言主要表现在去声(四声)较多渭南历史。很多长安人说话发三声的,西府人往往发偏四声。许多西府人普遍发音偏柔,偏黏,有时捎带一些鼻音。发音短促,很多字往往不急于发饱满,带有周人温和、尚礼的感觉。

受方言分区、历史区划的影响,西府与东府在社会风尚、传统戏曲、信仰祭祀、人生礼俗等方面也都有较大的不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空间渭南历史

首先,在社会风尚方面,西府与东府之间的差异就十分明显渭南历史。西府民风淳厚质朴,尊礼重节,不染奢华,"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直到清代,西府仍是耕读多,商贾少,敦礼教,尚教化,犹有后稷、公刘之风。

相比之下,东府民风则耿直醇厚,尚勇崇武,或忠贞不屈,或倔强难治,表现出率直粗犷、风气刚劲的强悍性格渭南历史。至今在关中仍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土匪出在二华县,胡搅蛮缠属长安,杀人放火在潼关"。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6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西路(西府)秦腔剧照

其次,在传统戏曲方面,由于方言的分布与戏曲的分布息息相关,东、西两府的声腔具有明显的差异,如秦腔、眉户戏、皮影戏等,大体上都分为东、西二路渭南历史

以关中地区最为流行的古老剧种——秦腔为例渭南历史。秦腔起源于西府,在明中叶以前流行于东府同州府,至清乾隆以后迎来了鼎盛时期。秦腔在关中内部的传播过程中,受方言与民乐的影响,形成了西路秦腔和东路秦腔两大流派。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7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西路秦腔主要流行于西府凤翔、岐山、陇县、千阳一带,故又称西府秦腔渭南历史。唱腔特点是细腻清朗、委婉动听、火而不爆、沉而不散,颇有平和细致、细腻柔和、轻松快活的意味。东路秦腔主要流行于东府大荔、蒲城等地,也叫东府秦腔。该派唱腔高亢激越、宽音大嗓、浑厚深切、悲壮慷慨,更显得粗犷豪放、激越深沉、大气恢弘。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8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皮影戏

皮影戏也是关中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载体渭南历史。东府地区盛行老腔、碗碗腔,代表者有华阴老腔、蒲城皮影戏、华县皮影戏等,皮影雕刻造型奇特,雕镂精细,服饰境内,着色明快,对比强烈。特别是华阴老腔,是东府特定自然文化空间的产物,"山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造就了老腔皮影铜牙铁板、雄浑奔放、高亢激越的艺术风格。

西府地区最受欢迎的是灯盏头碗碗腔和秦腔皮影,皮影雕色简明质朴,构图大方舒展,造型丰美刚劲,线条洒脱流畅渭南历史。以西府灯盏头碗碗腔为例,该派皮影产生于千阳县南寨村,流布于宝鸡、陇县、千阳、凤翔一带,因用小铁棒敲击灯盏头伴乐而得名,艺术风格清越优雅,细婉柔润,欢音轻松流畅,苦音哀婉缠绵。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9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眉户戏也是盛行于关中的古老剧种,同样分为东路和西路两种渭南历史。东路眉户主要盛行于华阴和华县,在清代广受欢迎。清末时由二华传至同州府,故关中俗语有云:"同州的棒子颌阳的线,二华的迷胡天下传"。曲调婉转细腻,优美悦耳。西路眉户戏源于眉、户县,后传至西府凤翔府一带。唱词诙谐生动,曲调明快,具有较强的民俗性和浓郁的乡土性。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10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华阴老腔一声吼

值得一提的是,自清中叶以来,岐山、宝鸡一带还流行西府道情,其唱腔在道教诵经念词的基础上,吸收关中古老曲牌和民间小调,词语对称简练,颇受西府人欢迎渭南历史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11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再次,在信仰祭祀方面,西府与东府之间也是各具特色,由此衍伸出的社火表演和庙会活动的表现形式也多有差异渭南历史

在清代,西府的民间祭祀以拜圣母祈子为多,官方祭祀则以炎帝祭典为主,庙会所供奉的也多是召公、姜太公等先贤祖先,尚和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在西府地区表现明显渭南历史。同时,西府的社火表演在宝鸡、凤翔一带广为兴起,其特征是尚文,强调造型,讲究精巧。

东府的多神信仰更加多样,行业神的祭拜活动独具特色渭南历史。特别是在渭南、大荔一带,由行业神信仰衍生的庙会和祭祀活动很多,如药王庙会、杜康庙会等。同时,东府社火尚武,讲究排场,威武雄壮,表演细腻逼真,令人怵目惊心。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12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此外,在人生礼俗方面,岐山、扶风、凤翔等西府一带生育婚俗、丧葬礼俗最为讲究,在清代颇受重视渭南历史。如西府有送花糕礼俗,在端午节、重阳节、孩子满月时,都要送蒸好的花糕,以示对晚辈深深的祝福。相比之下,东府虽也重视,却明显赶不上西府。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13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东府(大荔)社火表演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中平原由西向东,由狭而阔;山川不同,风俗便有区别;风俗有别,地域文化也就存异渭南历史。可以说,明清以来的东府、西府之别,便是关中特定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差异的反映。这种长期积淀而成的地域差异,更展示了关中文化的独特层面,是关中区域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第14张

渭南历史,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关中盆地的独特历史文化">

同时,无论地域内部差异如何,关中人植根于"四塞之中"特有的旱作农业环境,加上数千年来儒家文化的浸润,总体上形成了忠孝为本、重土恋家、重义轻利、敦厚稳重、顺天安命的区域文化性格渭南历史。他们出现在贾平凹的《秦腔》里,活跃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上,尽管繁华落尽,深厚的地域文化仍然滋养着生活于此的芸芸众生!

来源:同州网

标签: 渭南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