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要迁都咸阳?

大秦网 1058 0

秦国为什么要迁都咸阳? 第1张

秦国在战国七雄之中,一度位置最偏、国力最弱、地位最低咸阳。当时列强都认为“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之会盟,夷狄遇之”。秦孝公(公元前381年一公元前338年)时,认为韩赵魏三国“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宾客羣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资治通鉴•周纪二•显五十九年》)大改革家商鞅闻讯山魏入秦,立即被孝公委以重任。商鞅变法行动很多,其中提出“筑冀厥宫庭于咸阳,徙都之”这一战略举措,是强秦的根本之策之一。

秦国早年都城一直不固定,战国初期,秦国都城一直在雍城,到秦灵公时,为了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决定迁都于泾阳,但是泾阳仅作为雍城的陪都或军事性质的临时都城咸阳。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为了便于向东发展,又将都城迁到栎阳(今陕西富平南),终于进入关中的边缘地带。但东面的魏国自李悝变法以后,便成为三晋之霸主,不断吞食秦国的河西属地。魏国还“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不仅成为秦向东发展的障碍,还严重威胁秦国的安全,魏惠王时,魏军曾一度攻取栎阳,进入秦国腹地,差点灭了秦国。

在此紧要关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了初步改革,当他决心进一步推广改革措施时,他发现栎阳已不适合再作都城,必须另起炉灶重建新都咸阳

商鞅不仅是历史上少有的雄心勃勃的改革家,也是那个时代大智大勇的战略家咸阳。他深知栎阳位置偏北,严重偏离关中通往函谷关的大道,不利出兵征伐和运输接应:栎阳距渭河较远,四面无高山大川相护,四面受敌,易攻难守,已处在赵魏两国攻击范围之内;原来秦晋两国山水相连、互为依托的良好关系也因三家分晋后,魏国建都大梁虎视秦地而吿终,栎阳失去了其往昔交通纽带的功能。另外,栎阳周围地瘠民贫,又多属缺少灌溉之地,经多年垦殖,生产力低下。一番权衡之后,咸阳便为择址新都之首。择址咸阳与古都西安一样,都是“被山带河以为固”,占尽了关中的地利之势。秦咸阳城西去今咸阳市10公里余,北靠咸阳,这里东西达百里,南北亦数十里,地势平坦,视野极为开阔;北有九峻山为天然屏障,极易防守;南临渭河,水源充足,地力丰富,保证了充足的物资供应;近靠西周故都丰镐,有较早的开发历史可资借鉴;不远处的终南山处于东西、南北交通的要道,这样咸阳既是东西交通的咽喉,又成为沟通渭河南北的天然交通枢纽。当时的思想家荀子在巡视关中之后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可以据此“威动海内,强殆中国”。(《荀子•强国篇》)司马迁也说此地“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传楚鄢、郢。膺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羽,方三千里”。(《史记•楚世家》)他认为秦国建都咸阳是抓住了天下的“头脑”,自然可以纵横无敌。的确,在战国七雄中,自秦迁都咸阳后,没有一国的地缘优势能与秦相比,秦国据此才真正成为七雄中举足轻重的大国。

商鞅迁都咸阳是其推行新政十年后才进行的,可见秦国反对迁都的保守势力是很强大的咸阳。一旦新都建立*朝野上下保守力量遭到削弱,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便一一施展开来,如废井田,开阡陌;合并诸小乡为一县,置县令:实行赋税法;统一度景衡等。同时启动了渭河、泾河流域的大面积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极大地充宝了国力。这些内政方面的改革都是在新都咸阳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对外战略上,他主张充分利用秦国业已形成的地缘优势,远交近攻,先讨伐秦之近邻宿敌魏国,“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资治通鉴•周纪二•显王二十九年》)秦国逐渐收伏六国,咸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雄霸天下的都城。

从战略上看,迁都咸阳,是后来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咸阳

秦国为什么要迁都咸阳? 第2张

标签: 咸阳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