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陕西的历史悠久还是山西的历史悠久?

大秦网 981 0

只看华夏族的历史,有比下列遗址更早的山西境内的遗存,欢迎补充陕西历史

在能查到的资料里,华夏族人在山西最早的遗存不超过六千年,就是说庙底沟文化之前有人活动,但真正开发在庙底沟文化形成后陕西历史。山西文化的巅峰时期是山西龙山陶唐帝尧政权时期,距今约4350~4120前后,姬周时期三晋地带文化非常可观。下面为山西新石器时期代表性遗址:

1、芮城东庄村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

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分布于山西晋南各地,因1958年发掘所得芮城县东庄村遗址最为典型,而得名陕西历史。考古证明,这段时期山西古人类已进入农业、狩猎、纺织为一体的生活,也有了装饰自己的爱美观念。墓葬说明,此时的人类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存在于氏族之内的经济单位是若干分离的母系家庭。考古专家认为,在仰韵文化不同类型中,东庄村类型已超越了半坡类型,正向庙底沟类型过渡。

2、万荣荆村遗址(距今5900年至4800年)

地处峨眉岭北侧,西南紧靠孤山,北望汾河,东北逐渐下降,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平缓坡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性质为仰韶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并存的遗址陕西历史。1931年进行过发掘。文化层厚约2米,复盖层1米,暴露有窑址、灰坑。采集有红陶、灰陶、彩陶、夹砂陶片。遗址保存完整。

3、西王村文化(距今约5600-5000年左右)

芮城县西王村是山西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陕西历史。这里不仅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考古学者将后者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代表。

4、*陶寺遗址*(距今4600年至4000年)

陶寺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陕西历史。位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东下冯遗址(距今约4000年--3500年)

东下冯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陕西历史。位于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东北,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调查发现,1974年起进行发掘。该遗址的二里头文化与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有一定差异,被称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其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

三晋的概念超出了今天山西省的范围,从地理上看,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晋中晋南的黄河流域,一个是晋北桑干河流域,两个区域在农耕习俗和历史文化上都是有区隔的陕西历史。晋北在远古就属于华北民族和北方民族的势力范围,到近古更是草原少数民族南下入侵的通道;晋中和晋南在庙底沟文化以后才开发的,承继了仰韶庙底沟文化。从考古上看山西最早的仰韶农业遗存是在6kaBP之后出现的。可见在农业革命时代,黄河中游的河道还是阻隔了仰韶半坡和河南裴李岗人群与汾河流域的交流。而河北的南庄头与磁山文化人群也被太行山阻隔。

以下为个人分析,供同好参考陕西历史。这里涉及的争议就非常多了,包括:炎黄蚩尤生活的年代和所在位置,逐鹿阪泉之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我这里得出的结论古籍仅仅是参考而已!而且我分析的黄帝不是神,只是上古的一个酋长而已,不可能在位百年,活一百二十岁。基于古籍循环考据的、和以帝王政权认证为历史研究依据的'历史学家们',请闭嘴并靠边凉快休息去。

山西有很多关于黄帝的传说,但不可能是黄帝轩辕部族的发祥地,因为远古的部落发育都必定有其依赖的上游文化和支撑的部族人口规模,山西的遗存显然不支持强大的黄帝部落发祥于此的结论陕西历史

关于黄帝部落在河洛地区起源的传说是合乎历史逻辑、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的陕西历史。黄帝部落族群父系源于仰韶系神农少典后裔,居住在黄土高原的河洛地区,与郑州以南黄淮平原的裴李岗文化区域的太皞少昊族群有文化和基因的紧密交流。在少昊和少典两个部落的文化与人种交流下,黄帝部落发展起来,形成比半坡类型更先进的庙底沟文化类型,升级覆盖了关中仰韶半坡文化,并开发了晋南和汾河流域。在庙底沟文化后期,晋北大同地区也有很多庙底沟类型遗址出土。

传说中逐鹿之战是炎帝黄帝联盟与蚩尤部落的战争,传说的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陕西历史

从古文献的表述看,炎帝先在九隅(请记住仇夷、九黎、九河、九丘均指向冀鲁豫平原)与蚩尤冲突,兵败失去黄河下游地区,向黄河中游的轩辕部落求助,黄帝与炎帝联盟出兵战蚩尤于冀中,并擒杀了部落大酋长蚩尤,并在冀中“合符釜山”,釜山被认为在今保定西部陕西历史。此时炎帝还称“赤帝”,如果已经发生阪泉之战,赤帝当去帝号,也不应在黄河下游与蚩尤争夺地盘,所以逐鹿先于阪泉之战。

由于主要谈山西的历史,所以不展开说逐鹿之战了陕西历史

有阪泉之战的发生地在晋南运城的说法,我认为这个说法比较可信陕西历史。炎帝势力的核心在关中,黄帝势力核心在郑州的轩辕丘,两族发生三年的对抗,不可能两族去晋北的张家口或河南商丘一带去打仗,只能在双方势力中间的某地,而且两族的战争从形式上看是同族间的势力角逐,不是你死我活的厮杀。所以发生在对新殖民地争夺上的可能性,远大于对同族已经安居地域争夺的可能性。

所以对山西的开发的过程陕西历史,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6千年前北方的持续干旱使炎帝部落向东迁徙(侵陵诸侯),炎帝部殖民汾河流域,并越过太行山,向黄河下游冀鲁豫平原发展陕西历史。而冀鲁豫平原本来就是神农后裔夸父共工部落的领地;同一时期华北蚩尤部(就是共工部落的同族)亦因干旱,从红山文化的冀北向黄河下游的冀鲁豫平原发展,并与夸父部族形成联盟。双方在黄河下游发生武装冲突,炎帝战败,失去了黄河下游的全部土地。不得已求助于中原郑州一带的轩辕部落。轩辕部落出兵,帮助炎帝在冀中涿州(涿水、涿鹿山,现属保定)一带击败蚩尤夸父联盟,占领了黄河下游平原(今豫北冀南地区),将蚩尤部落驱逐到太行山以北的燕云地区。轩辕部落势力占领太行山东麓地区,并从太行山东部进入山西汾河流域,在这里与刚殖民这里不久的炎帝部落发生冲突,并在运城附件的阪泉,靠偷袭战胜了炎帝部落联盟的武装。双方妥协形成部落联盟,此后炎帝去帝号,轩辕部落酋长称黄帝,确立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地位。实现了黄帝部落先进的庙底沟文化对炎帝半坡文化的升级覆盖。当然黄帝部落同时取得了山西汾河流域的优先殖民权。

所以山西的遗址大部分缺失半坡类型文化,多从庙底沟文化开始,但人种上炎帝部落已经先期抵达山西,与黄帝部落的移民共同开发了这里,庙底沟后期发展到晋北的桑干河上游的大同张家口一带陕西历史

从搜集的其他野史资料看,炎黄部落不是在逐鹿之战后就完全打垮了蚩尤夸父联盟,而是又经历了两代人的时间才彻底征服了今北京以南的平原地区,而以北的山地地区一直还是蚩尤部落的势力范围,直到龙山文化时期仍然是华北民族的领地陕西历史。所以现在北京地区有很多黄帝的传说,估计是黄帝部落在此一线与蚩尤部落对峙时留下的遗存和记忆。

这个推测的前提是,在山东龙山之前,对华夏民族有整体影响的、成规模的文化类型唯有半坡和庙底沟,只有河洛的庙底沟文化与黄帝轩辕部族能匹配上陕西历史。而庙底沟时期,大汶口文化开始到结束的稳定期还长于庙底沟文化,且轩辕黄帝的母系来源于太昊后裔,后裔颛顼帝生在曲阜,所以蚩尤不可能在山东,而只可能在华北,牛河梁遗址就是这个部族的遗址,红山文化是蚩尤代表部族的文化,他们在逐鹿战败是败于干旱,而不是被消灭。

三苗不可能是蚩尤的后裔,这个再找机会说吧陕西历史

附古籍关于夸父和逐鹿之战的记载: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陕西历史。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陕西历史。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妭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陕西历史。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应龙是雨神,杀了蚩尤和夸父,跑到南方,所以北方开始干旱而南方多雨,这个时代就是季风带南移造成的北方干旱的神话解释陕西历史

应龙蓄水,说明应龙在上游蚩尤在下游,蚩尤做大风雨,不是对黄帝不利就是自救行为,而黄帝下魃止雨,无雨对蚩尤产生了致命的伤害,而持续的干旱让获胜的黄帝氏族一样产生了伤害,而魃被遣去北方陕西历史

逐鹿之战是北方大旱造成的战争,而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上游把水阻拦,下游无水,最终水源之争使蚩尤族彻底崩溃陕西历史。而魃去北方,使北方持续干旱无雨,南方的黄帝氏族得到缓解。

回到正题,在上古山西没有原生的文化历史,而陶寺遗址现在看来是最有可能定性为文明的遗址,也确实是中华文化最关键的孕育地之一陕西历史。但历史没有陕西久远。

标签: 陕西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