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悠久的历史

大秦网 400 0

陕西省,简称“陕”,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黄河中游西岸陕西历史。陕西之名最早见于周代,《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是说周成王时,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原(在今河南省陕县老城西南)以东由周公治理,陕原以西由召公治理。“陕西”一词即由此演化而来。陕西又是秦人发祥流庆、建国立业之地,所以也简称“秦”。

“陕西”作为地方行政建置的名称,始于北宋至道三年(997),当时称为陕西路,辖区约为秦岭以北、横山以南、湟源以东、渑池以西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青海省湟源以东地区,山西省运城地区及河南省三门峡市辖地全部陕西历史。元中统三年(1262)始设陕西行省,全称为“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辖区约有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五省区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至元十八年(1281)分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二十三年(1286)又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分成陕西等处和四川等处两个行中书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区约有今陕西省(不含略阳、勉县、宁强三县)、甘肃省永靖县以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大部。明代陕甘两省合并,改称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仍称陕西省,辖区约有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及青海省海晏、共和以东地区;清康熙六年(1667)分出西部设立巩昌承宣布政使司(次年改为甘肃承宣布政使司),陕西省辖区始成现状。

陕西悠久的历史 第1张

陕西省位置图

陕西悠久的历史 第2张

                 陕西省政区图

今陕西省西起东经105°29′(宁强县最西端),东至东经111°15′(府谷县最东端),东西跨有经度5°45′,直线距离约510公里;南起北纬31°42′(镇坪县最南端),北至北纬39°35′(府谷县最北端),南北跨有纬度7°54′,直线距离约863公里,面积205583平方公里陕西历史。东邻山西、河南2省,南衔湖北、四川2省,西部和甘肃、宁夏2省区毗连,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是中国东部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联系的纽带。全省居住着7237946户,30881941人。

陕西省南北狭长,地形复杂,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狭谷等陕西历史。北山和秦岭把全省分成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地三大自然区域。

陕北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陕西历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900—1500米,到处分布着深厚的黄土。富县以北是丘陵沟壑区,沟谷纵横,梁峁交错;富县以南是高原沟壑区,原面广阔,土地肥沃。区内河流川道是肥沃的冲积地,村镇棋布,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当地人们称为“米粮川”。高原上也有高出地面三四百米的狭长山岭,以横山、梁山和桥山为重要。长城沿线的风沙区是毛乌素沙漠的一部分,分布在东西长420多公里,南北宽12—120公里的狭长地带。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或关中盆地,位于秦岭以北,渭河两岸,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陕西历史。这是由地堑式构造基础上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积而成,海拔320—850米。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长约36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平原在宝鸡附近宽不过一二公里,愈向东愈宽,西安以东,平畴广野,一望无际。黄、渭、洛三角地带宽达60公里以上。土地肥沃,农产富饶,人口众多,交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

陕南山地又称秦巴山地,秦岭和大巴山彼此平行,形成一片大而崎岖的山岳地带,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陕西历史。北部秦岭,大部分是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山地,海拔1500—3500米。北坡断崖壁立,山势陡峻,巍峨壮丽;南坡比较宽缓。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我国东南部的最高峰;东段的华山,海拔2160米,古称“西岳”,五峰挺秀,是著名的风景区。大巴山是一条褶曲山地,由灰岩、片岩和花岗岩组成,海拔1000至2500米。它横卧在川陕边缘,是陕西汉江流域和四川盆地的天然分界,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江谷地,由许多山间盆地和峡谷连成,著名的有汉中盆地、安康盆地、黄金峡和白沔峡等。盆地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农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

陕西的河流有560多条,以秦岭为界,分属两大水系陕西历史。秦岭以北属黄河水系,流域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主要有黄河、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和窟野河。除黄河之外,一般水量较小,含沙量多,流量变化大。秦岭以南除南洛河属黄河水系外,全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主要有汉江、丹江和嘉陵江。水量充沛,含沙量少,流量变化也比较小。

陕西大地的开发,可以追溯到11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代陕西历史。考古发现证明,陕西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秦岭山麓,汉江谷地和陕北东北部,都保存着远古时期的人类遗骸和文化遗存。

1963年和1964年先后在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发掘出旧石器时代

①早期的人类下颌骨和头盖骨化石,定名“蓝田猿人”;在锡水洞还发现了同时期的猿人居住的洞穴遗址陕西历史

蓝田猿人距今大约110万年陕西历史。那个时候,关中平原气候温暖湿润,秦岭北麓密布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山前冲积台地上堆积着深厚的黄土,灞河岸边水草丛生。莽莽森林和草原上散栖着丽牛、水熊、鬣狗、犀牛、水鹿、变种狼、中国貉、三门马、剑齿虎、大野猪、大角鹿、马来獏、羚羊、兔类和鼠类等30多种动物。在这洪荒世界里,蓝田猿人依靠着集体的力量,和自然界进行斗争;采用木棒和原始的石器,进行生产活动,采集植物的根、茎、种子和果实,猎取马、牛、鹿、犀等不太凶猛的野兽作为食物,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

蓝田猿人在和野兽以及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克服种种困难,战胜自然,开发自然,繁衍了子孙后代,创造了世界,也发展了人类本身陕西历史

大约与此同时陕西历史,生活在秦岭南麓的是“洛南猿人”

此外,在南郑的梁山、龙岗寺、黄龙寺,洋县的倪家大坝,安康的城关、关庙,潼关的张家湾、卧龙铺等地,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遗存陕西历史

1978年3月,在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发现的一个较完整的人头骨化石,人类学家定名为“大荔人”陕西历史。他是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一个代表,生活的年代大约距今20万年左右。据研究“大荔人”是中国猿人文化的直接继承者,是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黄种人,当是我们的直接祖先。

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陕西的有“黄龙人”陕西历史。“黄龙人”头盖骨化石距今30000年左右,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的类型。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遗存,在关中的韩城、长武,陕北的榆林、横山、神木、府谷、米脂、绥德、佳县、吴堡等地都有发现,远古人类的足迹遍布陕西大地。

陕西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陕西历史。距今五六千年到七八千年的先民在陕西大地上,聚居村落,刀耕火种,利用粗笨的石斧、石刀从事农业生产,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据考古调查,目前全省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87处。这时,人们已发明了制陶、纺织和树艺谷物。西安半坡和华县柳子镇仰韶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粟(小米)的朽粒,证明粟是我们祖先最早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它至今还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一种主要食粮。扶风案板坪早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稻、黍、豆类的朽壳,半坡遗址的陶罐里还保存着白菜和芥菜的种籽,说明半坡氏族公社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园艺活动,人工栽培蔬菜了。

进入文明时期,周人对陕西大地的开发贡献很大陕西历史。早在夏商时期,周人便在关中西部发祥流庆,开拓发展,夏商的势力仅扩展到关中东部。史书记载,周人的祖先后稷居邰(今杨陵区),带领氏族成员“相地之宜”,“树艺五谷”,从事农业生产。公刘之时,又发明了引水灌田之术,开陕西水利灌溉的先河。《诗·大雅》咏道“笃公刘,既溥且长,既景廼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生动地描述了公刘率领部落成员们在豳(今旬邑、彬县一带)勘测地形、引水灌田的情景。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势力强大,灭掉殷商,建立起周王朝,建都丰镐。关中为京畿之地,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分布着许多封邑和聚落,修筑有平坦笔直的道路。《诗·大东》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之句。宝鸡出土的西周散氏盘记载,当时宝鸡附近就有周道、原道、同道、刍道、眉道、道、桹木道等道路,周道是周王朝首都通往秦岭以南的大道,战国以后称为故道。周代的道路给陕西的交通奠定了基础。

秦人在开发陕西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陕西历史。西周晚期,秦人在陕甘交界兴起,不断向东发展,襄公七年(前771)立为诸侯,武公十一年(前687)灭掉小虢,设立虢县,这是陕西设县之始。战国中期,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经济政策,颁布《垦令》和《徕民令》,向地少人多的三晋争取劳力,开荒种地。所以,关中地区得到迅速开发,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孝公十二年(前350)关中已设置了41个县,有不少都是万户以上的城邑,咸阳、栎阳、雍城已是当时的大城市了。

战国末期,秦王政(始皇)又采用郑国的建议,修筑郑国渠,自谷口引泾水东流,长达300多里,灌溉关中北部田地45000余顷,变盐硷地为良田沃土,加速了关中的富庶陕西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把全国各地的富商和豪族12万户迁到国都咸阳,后又徙3万家于骊邑,5万家于云阳(今淳化县西北),使得当时陕西的人口增加到300万。这一措施原为防止六国残余势力的东山再起,但客观上对陕西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秦王朝还非常重视经营陕北和河套地区。公元前212年修筑直道,南起云阳,沿今陕甘交界的子午岭,经上郡(今榆林市南)到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促进了陕北地区的开发。

西汉仍建都关中陕西历史,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特别注意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事业,先后修筑了六辅渠、漕渠、龙首渠、成国渠、灵轵渠、

渠和昆明渠,灌溉农田4万余顷陕西历史。又在秦代路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陕西的交通道路,形成了以长安城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大都市的交通网,当时有潼关、武关、萧关、陇关、陈仓、褒斜、傥骆、子午、直道、蒲津等10条主干道路,以及从汉中盆地通往巴蜀的左担、金牛、米仓3条道路。沟通西域,连结罗马的“丝绸之路”也已开通。这些道路,在隋唐两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达到了极盛时期。

西汉时期在今陕西境内设有83个县,人口已达82万余户,315万人陕西历史。长安城居住着80800户,246200人,占当时关中人口的十分之一。关中万户以上的城邑不只是长安城一处,距长安不远的长陵邑就有5万户,将近10万人,茂陵邑6万户,27万余人,人口比长安城还多。

西汉时期是陕北开发的黄金时期陕西历史。西汉王朝采取实边政策,不断徙民于边,同时将牛耕和代田法等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边郡,促进了陕北地区的开拓发展。当时在今陕北和河套南部设有上郡和西河郡50余县,仅上郡就有103686户,60665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1.3人,远比设在今陕南的汉中郡要稠密。

秦巴山地的开发主要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陕西历史。东汉末年,关中变成了交战的场所,秦岭以南的汉中郡比较安谧,关陇之民多避乱南徙,促进了对秦巴山地的开发。

隋唐时期,陕西地区又是一个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关中,国都重建,水利复兴,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陕西历史。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空前繁盛的世界经济大都会之一。商贾云集,贸易发达。开元天宝盛世,在今陕西境内设有113县,约有79万户,将近4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十一分之一,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首都长安城人口超过100万。

唐代以后,国都移出关中,统治阶级不再重视经营陕西,水利失修,道路阻塞,经济逐渐落后,宋、元、明、清各代虽有努力,但终不能复原陕西历史。特别是近代帝国主义侵入中国,陕西更陷入贫穷落后的深渊。

新中国建立以后,陕西大地的开发进入了新的时期陕西历史。山川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地下宝藏不断发现,自然资源广为开发。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以机械、飞机、电力、电子、纺织、煤炭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和以生产粮、棉、油为主,多种经济兼营的农业体系,在自然宝藏和旅游资源方面也蕴藏着巨大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标签: 陕西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