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历史总述

大秦网 673 0

榆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域榆林历史。它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北部边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繁衍、生息、栖居、发祥地之一。河套、仰韶、龙山各个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和遗迹时有发现,今无定河流域红石桥乡油坊台(《中国通史》所记之油坊头即此)村附近旧石器的发现,鱼河镇米家园则村南和秃尾河西岸安崖乡卢家铺村古城遗址处,多次发现石刀、石斧;古城滩出土原始社会的瓦罐葬穴,足以证明这里是原始社会部族聚居地。

榆林也是我国行政建制最早的地域之一榆林历史。早在战国时期,今榆林为魏置上郡地域。而后秦、汉、北魏、北周、隋、唐、明、清,历代置郡设县,建卫守边。明移延绥镇,清置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一区专署,解放后设榆林行署,驻地均在榆林。

榆林由于其地理位置和险秀山川,历史上曾多次形成名郡要县,边防重镇榆林历史。两千五百年来,一直是朝廷瞩目,勋将虎视,民族争雄,兵家割据之地。秦始皇出巡,车驾途径;汉武帝游弋,轻骑穿境;明武宗临榆,居三月而返;清康熙视访,佳话频传。秦蒙恬镇军上郡,汉卫青驰骋大原。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冯异、唐郭子仪、宋范仲淹、明巡抚余子俊、清总兵刘厚基,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无不雄据争驰或瞩目运筹于其域,我国历史上秦开边地,汉伐匈奴,隋固疆域,唐卫三秦,宋拒西夏,明置边镇,清设兵各道。晋时赫连称雄,建都统万;宋代李夏割据,立基夏州;北魏太武帝数度驻兵上郡属国城,养马练兵,作为进击基地。从魏到明五修长城,由秦及唐三开通道,无不以此为后勤基地,屯兵聚戈,或为前进边哨,名将戍守。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历史总述 第1张

榆林这一地域,古代并非是荒沙障目的不毛之地,而是水草丰茂、景色秀丽的宝壤,只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滥垦乱牧,兵灾匪祸,横加破坏,才成为飞沙蔽日,林毁人迁,荒凉失制的地区榆林历史。据《汉书》记载,汉朝在西北一带建有大牧马苑三十六处,小牧马苑百余处,大者养马万余匹,小者养马三千余匹。唐代亦在西北一带设苑牧马,榆林这一地域即当时设牧之地。汉、唐时期战争频繁,每战征用马匹少者数十万匹,多者达三十万匹,除向民间征用部分外,大多由各牧马苑供给。可见其规模之大,养殖之多,地域负载率之高。赫连勃勃在游统万城北之契吴山时赞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今甘肃庆阳县)以北,大河(黄河)以南,未之有也!”可见那是这一地域草木丰茂,牧马成群,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大约到公元八世纪以后,逐渐出现了沙漠。《新唐书 · 五行志》记载:“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月,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4年),许棠在其《夏州道中》一诗中写到:“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说明统万城在唐末时已困处沙漠之中了。而后沙漠年复南移,日趋严重,榆林逐渐变为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带。

榆林地域,临边居要,榆林人民,忠勇强悍榆林历史。故历代抗敌御辱之壮举累现,忠勇爱国之将士辈出,多次展现过风云际会,人才荟萃的局面,榆林沿革源远流长,可录之事本多,但因战争之毁废,割据而断代,史、志记载之疏陋,时代造成的局限,榆林之沿革至今仍难以系统而详实,只好留待后人学者考的。(文章节选自《陕西省榆林县地名志》)

标签: 榆林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