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 | 榆林地区人口演变小史

大秦网 768 0

历史地理 | 榆林地区人口演变小史 第1张

秦始皇22年(前255)蒙恬率30万军队常驻上郡,并“迁河北榆中3万家”,这是榆林最早具有“屯垦戍边”性质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榆林历史。《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元封6年(前111)命“上郡、朔方、西河开田官,率20万人戍守之”。此时人口急剧上升,上郡达103683户、666658人,当时上郡辖县23个,平均每县4508户、28985人。《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元始2年上郡户口为40572户、237388人,其时上郡辖9县,县均人口4508户、26376人。从惠帝初至平帝初,人口发展很快,大概增长1倍左右。

历史地理 | 榆林地区人口演变小史 第2张

东汉初年,匈奴频频南犯,汉元初6年(112)“遂移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上郡徙衙,(今白水县内)百姓恋土不乐去,遂乃毁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强迫迁徙,“时连旱蝗饥荒而驱婴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揖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所谓“北夷作寇,千里无烟,无鸡鸣狗吠之声”,“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也”,陕北各地显得格外萧条榆林历史。这时上郡仅存5169户,28599口,相当于西汉时的4.7%。东汉中叶以后,少数民族在本地不断进行战争,北方离乱日甚,建安20年(215),洛川以北的地区已不再是汉王朝所经营的地方,郡县废弃,人口的稀疏可想而知。西晋建立后,举国满目荒凉,为恢复经济,促进人口繁殖,西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强迫早婚,鼓励早育多生,规定民间女子17岁不嫁者由官方代为择偶,生子女5人以上者免差役,大批释放官家奴婢,婚配后去屯田,高价招募流散外地的人口等,人口有所增长。

历史地理 | 榆林地区人口演变小史 第3张

赫连勃勃于413年驱役10万人于朔方水(无定河)北,黑水(纳林河)之南,营筑都城,大夏政权建立后和中原及其他割据政权连年混战,在混战中招募和掠夺了大量人口,在攻破长安时俘虏了大量“吴人”,安置在今榆林吴堡等地从事农业生产榆林历史。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终于统一北方,人口逐渐增加 。

历史地理 | 榆林地区人口演变小史 第4张

隋炀帝大业5年(609),本区当时雕阴郡、弘化郡有3107户、15535人榆林历史。到隋末唐初,人口增为36018户、45527人。618年唐王朝建立,榆林地域设鄜、绥、银、夏4州、辖18县、有8684户、85333人。唐太宗鉴于隋末人口损失惨重,采取了一系列增加户口和加速人口繁殖的措施,主要有强制早婚,规定子女15岁前应该出嫁,对生育子女多的给予奖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户口检查办法,收抚流出边外的人口归来后免役数年;收降、甚至劫掠外族人口使之内迁。经过100多年,榆林地区的人口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天宝元(742),榆林有20个县,人口增为53594户,352270人。唐天宝年间,党项族两次迁居今宁夏、甘肃、陕北一带,与当地汉民杂居,形成榆林地域内的民族大融合。

北宋开国百余年,政局较安定,人口有所增加,神宗时,由于外患日迫,粮食缺乏,赋役加重,结果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榆林历史。淳化5年(994)帝以夏州“深在沙漠”为由,下令毁城,迁城民20万于绥、银间。榆林人口又日益减少。

历史地理 | 榆林地区人口演变小史 第5张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在本区北部设左厢神勇军司,并屯兵20万,多次在麟州(神木)、府州(府谷)、葭州(佳县)、米脂等地对北宋作战榆林历史。据《米脂县志》载:宋元丰5年(1082)6月,宋侍中朱禧发蓄汉士兵数万,14天抢修永乐城,7月西夏陷城,宋师大溃,将校死者数万,卒役伤亡20余万,公元1227年西夏被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大军所灭,西夏政权的灭亡给党项族人带来了一场大灾难,一支东逃入宋,一支南逃入藏,余者在榆林地域内被内蒙古贵族统治,后来逐渐被蒙古族和汉族融化。

历史地理 | 榆林地区人口演变小史 第6张

元代,蒙古人把榆林地区辟为牧场,汉人为了逃避灾难,大量南迁,或逃往深山,此时本区人口锐减,据《陕西省人口志》载:元代皇庆元年(1312)延安路辖13县,有2149户,19378人榆林历史

明朝建立后,不但积极推行诸将在边地屯田政策,吸引江南和中原人口迁榆戍边屯田,明政府还清查户口,编制《黄册》和《鱼鳞册》登记榆林历史。明嘉靖年间,全区共71440户、622408人。到了景泰年间,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流亡渐渐增多。此时,榆林境内设9县、141里、1341户、154187人,明万历47年(1619)至明崇祯12年(1639)水、旱、雹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据《横山县志》载崇祯13年(1640)“秋大旱,11月粟价腾跃,斗米千钱,翌年十倍其值,市罢粮绝,树皮草根皆食尽,夫妻相剖啖,饿尸堵道十之八九”。1645年,清军占据榆林,几十年的大动乱,使榆林人口“流亡者,十不一二”,到顺治8年,榆林卫仅有注册人口302户丁。

康熙51年(1712)政府宣布,所谓“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2年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办法,数千年来的“人头赋”第一次被废除,人口得以发展榆林历史。另外,清政府还推行“屯垦戍边”的政策,允许内地(即以长城为界分为口内外)汉人与蒙古族人合伙垦殖的政策,吸引来大批山西等地汉民迁居长城边缘地带,与蒙古族人合伏耕种。到乾隆40年,榆林人口增至72613户,408420人,并持续增长。嘉庆10年,榆林府人口增至84026户,480169人。以后数年间,由于长期干旱,造成了历史上空前的饥荒,人口大量死亡外流,据《榆林县志、乡土志》载“咸丰年间,陆营停、军民交困,迁徙者不少。道光19(1839),榆林府人口增至600233人。同治7年,“回匪”临境贫困尤甚,城虽坚守未陷,而四乡蹂躏举目疮痍,民之流亡者十有兰四。光绪丁丑(1857)荒疫交作,饥病而死者十有六七”。光绪末年榆林人口又显著回升。

历史地理 | 榆林地区人口演变小史 第7张

民国时期高出生伴高死亡,人口缓慢增长榆林历史。民国12年全区728532人。民国18年春旱无雨,烈风怒号百日,田禾尽被沙压,饥馑益厉,草根树皮剥掘殆尽,饿死者不计其数。19年开始流行鼠疫、霍乱。1905到1942年,全区24612处发生鼠疫,特别是1930~1932年,流行于全区12县,尤以子洲、横山、子长、佳县、靖边最为严重,是陕西省最严重的一次鼠疫流行,全区死亡8821人。

民国22年(1933),全区推行保甲制,同时以甲领户,进行人口编查,由于年景好转,外流人口陆续返回,全区人口明显增长,1936年,全区896278人榆林历史。“七七事变”后,山西、河北及东北大量的难民迁来榆林,致使人口迅速增长,1937年全区992679人,比1936年增加9640人。

1946年,南部7县已相继解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使人口得到了发展榆林历史

历史地理 | 榆林地区人口演变小史 第8张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显著改善,医疗卫生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促进了人口的发展,1949年,全区1174015人,1953年7月1日零时全区人口总量1388160人;1964年7月1日零时,全区人口总量183454人;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区人口总量2403223人;1986年增至2605546人,建国37年人口翻了一番多,年平均增长率为72.18‰,是全区人口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榆林历史。出现了3个生育高峰期,第一次是1952~1958年,人口出生率平均31.43‰。第二次是1962~1965年,出生率很高,平均24.68‰。第3次是1970~1974年,是动乱中的安逸时期,生育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人口出生率平均为92.22‰,1972年开展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1986年降至17.2‰,全区人口逐渐走上了有计划发展的轨道。

陕北文化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榆林历史

陕北故事投稿邮箱:904340982@qq.com

小编微信:EMAxiaopan

感谢阅读,收藏、转发榆林历史。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评论区说出对文章的看法,小编会认真看大家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让“陕北头条”更加完善、积极健康、正能量满满

标签: 榆林历史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